查看原文
其他

撷英集丨北师大长沙附校:我们的新教师成长记

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北师大附校 2022-08-18


 

做扎根的教育




本学年即将结束,一批新教师即将上岗,如何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,持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?对于新建校来说,又该如何培养新聘干部?

今天,我们邀请北师大长沙附校就新教师培养方式进行阐述,此外,三位新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





与学生一同成长

唐倩




刚入学的孩子,不爱卫生、不爱劳动、注意力不集中、不讲礼貌,不团结同学……作为班主任,我应该做些什么?

向学校的骨干教师请教,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,随着自身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,我开启了班级管理模式。对于不认真听课的学生,我会先了解情况,再进行疏导;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,我会以身示范,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整理课桌、如何整理书包、如何打扫卫生等等。对于班级常规我也会每日重复训练,及时表扬,及时纠正。我会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相处,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,慢慢走进他们心里,与他们成为朋友。





在实践中掌握管理的艺术

黄慧敏




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者,如何服众?这是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。

通过学校“锻炼+指导→再锻炼+再指导→再提升”的干部培养模式,我渐渐体悟到了一些方法。

以身作则。每一项工作,力争做到完美,过程虽有些艰辛,但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。民主开放。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前辈,在重大措施执行之前,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,用谦卑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。包容与共情。走近每一位同事,多听听他们的心声,了解他们的需求,才能让每一项举措得到大家的支持。

在实践中,我渐渐地意识到,学校管理不仅是将各项工作条理化、流程化、制度化,更重要的是沟通,让每一项决策被理解,得到大家最大的支持。






尊重是前提,理解是基础,沟通是关键

危姣




对待家长,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同理心,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。多倾听家长的心声,多反馈孩子的情况,让家长知道,老师是真的很关心孩子。从开学第一天直到现在,几乎每天都会在家长群分享孩子的日常,从最初的就餐、就寝、出操、上课事无巨细,到现在捕捉精彩瞬间、有选择性的分享。家长从最开始的怀疑、疏远,到现在和我“统一战线”,成了班级工作的坚强后盾。


















看完以上几个小故事,您是否好奇,作为一所新建校,北师大长沙附校是如何培养新聘教师和新聘干部的呢?接下来,上干货。


1


新教师的培养


我校通过新教师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,构建出了一套适合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,以此来助力新教师的成长。



STEP1  生活舒心

安居才能乐业。学校建有厨卫齐全的教师公寓,为每位新入职的老师配备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,除了成套家具外,大到被褥、床单、床罩,小到牙膏、洗发水,就连水盆、泡脚桶,都为老师们准备齐全,让每个新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



STEP2  岗前教育



学校制定有完整固定的实习流程,对新教师进行教学、班级管理等全方位培训,促进新教师迅速从学生身份过渡到教师角色。新教师入职后,第一,按学部分组,建立学习小组,毛遂自荐推选小组负责人,负责本组跟岗新教师的日常学习组织管理。第二,了解学校文化,学习各项制度,提升文化认同感,使之悦纳学校教育教学思想。第三,听课学习。听师傅课前,自己先备课;听课后写反思、收获;跨学科听课,了解各学科教学,从中学习教育教学方法;每日一小结,一周一汇报、分享。第四,参与见习班主任工作,学习教育方法、班级管理经验。第五,跟岗实习2个月,上汇报课,学校组成评价小组给予综合评定,确定合格之后正式聘用。



STEP3  在职培训

在教师正式入职后,我校重视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,通过教师在职培训,促进其持续成长。


1

“走出去”&“请进来”

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北师大各项专题培训。从2018年1月开始,我校共计派老师参加平台和各兄弟附校的培训达到560人次,入职前所有的新老师人均参加培训5次。同时,学校邀请各类专家进班级、进备课组进行沉浸式的指导。从我校建校以来,先后邀请了平台专家、全国特级教师、各学科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、示范课、教研等培训活动达到300余人次。


2

青蓝工程

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,学校进行了新老教师师徒结对、年轻教师同伴结队的青蓝工程。我校34组师徒结队,根据各自的职责,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的传帮带活动;51队同伴结成互助小组,围绕课堂教学、班级管理、教育科研等方面交流切磋,共同提高。


3

立德树人,教师先行

我校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,力求做到立德树人,教师先行。具体来说,一是学习教育法规,二是请北师大专家进行师德辅导,三是树立典型榜样,四是组织师德案例经验分享,五是制定学校的行为规范。从学校建校以来,我校两个校区共评选出10名博雅教师和德育标兵;每个学期学校都开展以师德为核心的感动身边人身边事征文比赛,选取优秀作品在全校学习推广;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准则,制定了教师“10做到10不准”,规范师德师风,培育教育情怀和信仰。


4

创建书香校园,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

学校成立了“‘阅’读‘阅’美”读书分享会,目前已开展了三届。读书活动要求“五个一”,即读一本书、记一本笔记、写一篇感悟、开展一次读书分享、表彰一批读书优秀团队和个人。老师们共同阅读了《给教师的建议》《如何做一个老练的新班主任》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》及育人三部曲等教师教育经典书籍,通过摘录感悟和分享,提升了教师的修养。


5

举行教学比武,锤炼教学技能

2019年1月,学校组织了首届“皖新杯”智慧课堂公开课比赛;2019年8月,举办了首届“京湘杯”教学基本功大赛,涵盖当场完成教学设计,无声上课,教育教学演讲,教育叙事或论文,钢笔字、粉笔字和智慧教学技能等7项技能考核。通过教学比武竞技,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,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,创新教学模式,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。



2


新聘干部的培养


学校的发展核心是两个团队,一个是教师队伍团队,另一个是管理团队。管理团队在新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,担任起引领规范学校发展的角色。

学校在选拔和培养干部方面总的原则是要德能兼备,具有忠诚、干净、担当、有为的品质。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博学、博艺、博爱、雅趣、雅言、雅行这6个维度的素的博雅学子,培养博雅学子,必须要先有博雅教师、有博雅干部,学校的育人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,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在德能兼备的干部选拔原则下,具体要做到:坚持以人为本,量才为用。干部的岗位非常有限,干部又是精兵强将,我们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,起到引领一方、发展一方的作用。坚持做到身教言传,思想引领。校领导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来浸润年轻干部,用自身的行为引导新干部成长。坚持在“锻炼+指导→再锻炼+再指导→再提升”的循环往复过程,对干部进行培养。我校的很多干部之前都没有或者很少从事过行政管理工作,对于年轻干部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理解、包容、悉心指导、帮助完善,既要做他们的引领者、指导者,更要做他们的坚强后盾、最得力助手。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,要坚持以锻炼和指导为主,在锻炼指导的基础上,先锻炼,再指导,在循环往复中提升能力和水平,快速适应工作,成为有能力、敢担当、有作为的优秀干部。

在干部的培训过程中,学校充分利用假期的干部培训活动以及每周的行政会,调动干部积极性,对其工作方法进行培训。举办“博雅管理说”活动,让有经验的干部现身说法,谈一谈他的管理感悟、管理心得,以及对管理的认识,使干部从具体案例中吸取教训、学习提高。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,学校的干部管理经验得到积累,能力得到提升,管理效果不断显现,促进了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。




鸣谢

北师大长沙附校:

尹玉强、朱敏、黄慧敏、黄思远、

肖冠红、张应龙、燕浈辰、龚薇、

危姣、唐倩





学校关于新教师成长有何举措?

您是如何从新教师逐渐成长的呢?


我们期待您的分享。

投稿邮箱:tg@bnuedu.com


更多精彩...


读懂校长系列

孙定国:全路径推进劳动教育

尚延亮:围绕“一贯”,系统设计


撷英集系列

北师大台州附中:临考阶段,心理健康与教学质量两手抓

对标新时代劳动教育,北师大附校这样做

劳动教育掠影:纸上得来浅,劳动须躬行


致慧集系列

五个关键环节建立书香校园

返校复课,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?

“停课不停学”背景下对在线教育的省思

新一波高频词来了!“停课不停学”共迎返校复课季

在还没返校的日子里,居家学习,我们可以这样做

王万青:重塑导学模式,提升学生学习力

开学前后,学校疫情防控的几点措施

这几个高频词,为“停课不停学”注入关切

北师大附校人:“停课不停学”,可以这样做

传递教育正能量,我们一直在路上

吴年翔:居家学习再优化 返校学习早准备

刘建友:思想政治教育正当时—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的教育思考

吴年翔:关于中小学“防疫保学”工作的再思考

徐向东: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落实


育人之声系列

高中生复学“心灵调节剂”:班级活动的四条贴士

写绘个性古诗集,开启诗意语文路

关于线上+线下教学融合的点滴思考

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,我有小妙招

复课衔接怎么做?这份“六个一”锦囊请收好

特殊的返校第一课,应该怎么上?

线上教学,教师如何合理评估学习成果?

灵活、多样、主动的居家劳技课,可以这样上

居家如何学语文?

如何搭建从线上教学到集中授课的衔接桥梁?

疫情危机下,如何上好这堂人生大课?

班主任看过来:居家学习,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做好这几件事




活动策划   |   教育文化传播中心

编     辑    |   李嫣然(实习)

排     版    |   徐竞鹿(实习)

审     校    |   李似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